砼友网首页
报道服务
HOT
 找回密码
 注册砼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聚焦2024年两会,工程建设领域代表都提出了哪些建议?

日出蒙汜 2024-3-15 10:55 13人围观 经济运行

# 经济运行
3月4日、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别在北京正式开幕,并于3月11日胜利闭幕!在2024年两会上有许多与工程建设领域息息相关的建议,今日就请跟随小编一起回顾一二吧!01新质生产力与 ...

3月4日、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别在北京正式开幕,并于3月11日胜利闭幕!在2024年两会上有许多与工程建设领域息息相关的建议,今日就请跟随小编一起回顾一二吧!


01
新质生产力与民营建企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支持民营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王玉志在建议中提到,民营建筑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信息不对称是民营建筑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之一,银企信息得不到充分共享影响了金融服务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推进。此外,民营建筑企业隐性壁垒问题长期存在,包括市场准入壁垒和公平竞争壁垒。王玉志举例介绍说,部分地方存在设置歧视性准入政策、准入不准营等情况,特别是一些大型重点项目,较低资质等级的民营建筑企业仍然处在“看得见、进不去”的阶段;也有个别地方认为选择国有企业合作可以规避风险,未能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还有一个问题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好、效果不彰。”王玉志认为,有的政策主体责任不明确、落实细节不清晰,民营建筑企业想要了解政策的具体要求时不知道“谁来负责”,遇到实际困难时不清楚“向谁反映”。同时,不论是立法环节还是司法环节,现行法律规范对民营企业都是重“禁止”、轻“维护”,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薄弱。


针对这些问题,王玉志建议建立支持民营建筑企业健康发展的融资协调机制,包括搭建建筑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相关部门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和共享体系,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满足不同所有制建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鼓励银行合理让利,降低民营建筑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和融资相关费用支出;加大工程项目融资支持,相关部门可根据建筑企业承揽项目的建设情况及企业资质、信用等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工程项目“白名单”和企业“白名单”。


支持民营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增长点。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招标采用资格预审方式的建设工程,可采取国有和民营分类的方式进行入围淘汰,原则上民营企业入围数量占比不低于40%;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建筑企业建立结对联合机制,形成“抱团出海”发展模式,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建设单位资金到位和拨付情况监管,资金不到位的不许开工,减少或避免建筑企业垫资施工。


营造支持民营建筑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强化法治保障,建议司法、发改部门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另一方面,注重监督落实,建议市场监管等部门采用全国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督导评估各地落实国家促进民营经济相关扶持政策的情况。


02
建筑产业链数字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加快推动建筑产业链整体数字化协同


袁斯浪认为,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建筑业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智能化的决策,提高建筑的品质和性能,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对此,他建议:


一是着力夯实建设基础,降低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围绕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发展需求和特点,强化分类施策,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和集约利用。


二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构建统一的建筑行业数字化标准规范。由政府主导建立建筑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出台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励政策,建立数字化技术监管机制,大力推动建筑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三是着力强化支撑能力,打造建筑产业链一体化应用场景。由政府引导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数字化转型,以系统性数字化打通“信息孤岛”,形成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数字化应用格局。构筑自立自强的建筑业数字化领域技术创新体系,整合跨部门、跨学科创新资源,切实掌握建筑业数字技术发展主动权。


四是着力推动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实现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与绿色建筑的有效结合,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发展,包括推动建筑业供应链的绿色化,推动建筑产业的循环发展,推动绿色建筑的运维管理等举措,实现数字赋能建筑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03
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加快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陈卫国表示,要以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为抓手,推动“数字住建”落地,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实现“中国建造2035”提供有力保障。


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发展智能建造,有三个领域还需进一步补强:在核心技术方面,要推动三维正向设计数据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无缝流转,搭建适合建筑工业化的新型结构体系,进一步提升生产、施工装备的智能化程度和交互协同水平,更紧密地结合人工智能等通用信息技术;在数字化监管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背景下的报批报建、监管验收等制度,加强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相关权益和责任的法律保护;在产业生态方面,要加快形成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集成应用,促进上下游企业深度联通,进一步集成、共享建设全过程管理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加强装配式建筑设计领域设计、施工、产业各环节的联动。


对此,陈卫国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强化智能建造产业体系顶层设计,出台产业体系建设指引文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有利于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丰富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建设政策工具箱,引导多系统、多渠道的创新资源投入,加快形成智能建造产业建设评价机制,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技术要素市场。


二是推进智能建造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管,强化国产BIM软件技术攻关和示范样板打造,推进BIM技术从报建到交付的各环节应用,完善标准体系建设,鼓励BIM三维模型成果交付;实施数字审批和智慧应用,让数据在监管系统内高效有序流转,深化现有住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助力住建监管实现“无延迟决策、零距离指挥、跨空间监管”的现代数智治理能力。


三是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通过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园、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强化国家部委及各级政府在组织协调、主体培育、要素供给等方面的职能,提供产业链孵化培育的一站式服务,以产业资本为纽带汇聚创新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加快构建建筑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04
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五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永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建筑产业新优势


在朱永繁看来,建筑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和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行业步入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关键期。


“抢抓建筑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要素、新动能打造产业新优势,推动四川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以人工智能、BIM、物联网、新材料等技术为牵引,引导支持建筑业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我省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能建造技术、工艺、设备及相应软件系统研发应用,驱动我省建筑业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探索适合四川省情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标准和控制体系,重点围绕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建筑三大环节开展技术创新和试点推广,打造更多绿色工地和零碳、近零碳建筑,为推动我省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添动力。


三是聚焦建圈强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培育与建筑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产业生态圈,构建新型建筑生产关系,特别要注重培养本土“链主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我省建筑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作为全省建筑业龙头企业和成都建筑业首强企业,中国五冶集团将坚持创新驱动,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先行先试,创新创造,为我省打造建筑产业新优势贡献力量。”朱永繁表示。


05
城市更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设计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杭迎伟:城市更新的关键是核心功能的更新和提升


“从上海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我感到城市更新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三个注重’。”杭迎伟说,一是注重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即功能优先、功能复合、产城融合、绿色生态。上海在推进“一江一河”贯通开放过程中,周边有许多的老码头、老仓库、老建筑,在这个进程中都注重了保护、利用和功能提升。现在可以看到,在黄浦江的两岸,许多老码头、老仓库已经成为了演艺中心、商业中心、创意中心和创新中心。


“二是注重科技创新能力供给。”杭迎伟说,许多城市更新项目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耐心细心。保护历史建筑和保护风貌肌理,还需要先进的建造技术作为支撑。比如我们在张园石库门建筑群城市更新的项目中,就综合运用了建筑机器人加持的“顺做法”和平移技术加持的“逆做法”,数字化建造全过程赋能,不仅实现了保护,还增加了地下空间和功能空间。


“三是注重便民利民,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杭迎伟说,城市更新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上海在城市更新中持续地打造“15分钟服务圈”,教育、卫生、养老、交通和市民的“开门七件事”,都努力实现在15分钟可及可达,城市更新让市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06
建筑业税收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中诚投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代军: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民营建筑企业发展壮大


郭代军提交了《关于在民营建筑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的提案》。他表示,“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税收。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是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发展中,民营建筑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郭代军表示,企业要发展壮大除了自身造血能力外,融资外部输血也必不可少。在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建筑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


对此,他建议,对于民营建筑施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企业提供抵质押物的要求,允许企业提供其他形式的担保,如信用担保、第三方担保等,减轻企业的融资压力;对于融资贵的问题,坚持税收法定的原则,建议加快推进增值税税收立法,进一步简并增值税税率,适当降低融资利息增值税税率,同时消除重复征税因素,进一步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尽快将融资利息纳入增值税进项抵扣中,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07
装配式建筑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东方红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吊装事业部部长殷翠平:“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装配式建筑被形容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作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殷翠平对装配式建筑的优点如数家珍:节能、环保、节省模板、缩短工期等,由于构件在工厂里预制完成,能减少墙体开裂、渗漏等问题,有效提高建筑的整体安全等级,既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也对资源节约、土地集约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很多装配式建设项目片面拼凑装配率,没有充分融入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一体化、集成化和产品化的设计理念,没有真正发挥出装配式建筑品质更优、工效更高、成本更低的优势。”殷翠平说。


对于如何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殷翠平建议,应针对不同建筑类型项目建设,明确分类推进的标准要求。“比如说,对学校、公寓、保障房、标准工业厂房、市政及城市基础设施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项目采取标准化设计+EMPC模式实施;商品房等类别又是其他相应模式标准。”殷翠平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等开设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相关课程和专业,为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型建筑工业化人才。


08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推荐